电子政务

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五重逻辑

 

目前,我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已进入“下半场”,由中央媒体向地方媒体“下沉”。6年来,我国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实践探索,其实包含相互联系、缺一不可的五重逻辑提:政治逻辑、新闻逻辑、市场逻辑、技术逻辑、产业逻辑。下面,笔者从五重逻辑的综合视角出发,全面审视目前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成效、短板和方向。

政治逻辑:做大做强主流舆论,核心是舆论引导力

加速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,从顶层设计层面来说,其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,是中央着眼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内在要求。

由此出发,我国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实践,首先包含深刻的政治逻辑——确保舆论引导力,核心诉求是抢夺舆论引导的主动权、主阵地、主战场。从实践成效看,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主力军——以中央、省市为代表的党媒系统(包括党报、党刊、广播电视台),一直高度重视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内涵的政治逻辑,积极参与到社交媒体所创造的竞争时空,争夺用户,在当好舆论定音锤、社会黏合剂、价值风向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逐步实现了舆论的同频共振。

新闻逻辑:适应移动化传播,核心是传播影响力

从新闻传播的规律看,我国传媒业已经进入以移动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介时代。以移动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自媒体大量涌现,传播渠道、传播方式、传播手段越来越多元化、便捷化、互动化。自媒体崛起对传统传播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,出现了“人人都有麦克风”“人人都是传播者”的崭新传播局面,传统意义上的机构化媒体(报刊、广播、电视、网站)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、地位、作用不同程度地弱化,逐渐失去了以往拥有的信源优势、渠道优势、受众优势。与传统媒体相比,新兴媒体的用户行为发生改变,一个明显的特征在于用户的主动性、活跃度、参与度大大提升。

在新媒介时代,传统主流媒体必须适应崭新的传播规律,从新闻逻辑层面继续秉承专业精神,适应“社交化、视频化、分众化、差异化”传播的特性、需求、趋势,一方面发挥强大的内容生产、聚合、传播能力的专业优势,另一方面要以用户为中心,生成适应不同媒介传播形态、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内容产品。可以说,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新闻逻辑,是传统主流媒体适应新兴媒介传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求,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真正体现互联网特质的融合性内容产品,以内容优势、传播优势赢得用户。

从新闻逻辑看,当前我国大多数传统主流媒体已经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流程、文本表达、内容分发、产品呈现,初步完成了转型融合,初步适应了新兴媒介的传播规律。当然,大多数传统主流媒体在“穿上互联网外衣”基础上,还需要继续强化移动互联网思维,改变用传统新闻理念“指导”新媒体发展的惯性思维。从实践探索看,大多数传统媒体一直坚持“内容为王”的专业优势,具备做好传播“内容主业”的专业基因。值得一提的是,面对移动互联新业态、新环境、新技术,人民日报、新华社等“央媒军团”一直都在丰富多元化内容产品,强化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型传播平台,突出“引导力+传播力”的有机融合,较好地解决了“政治逻辑+新闻逻辑”的融通。

市场逻辑:积极参与市场竞争,核心是市场竞争力

市场逻辑更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实践探索的内生“源动力”。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最佳路径,就是通过市场竞争赢得生存与市场,增强内生“源动力”,强化市场竞争的主体意识、规则意识,通过市场化运营获得价值增值,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。面对新媒介时代的市场化竞争环境,传统主流媒体需要积极参与到社交媒体所创造的“竞技场”中来,重塑自身的商业模式,在诸如信息服务、用户平台、数据挖掘、舆情分析、精准营销方面发力,重建用户连接,重构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。

从实践层面看,很多传统主流媒体短期内还离不开一定的政府扶持。而从长期发展看,积极参与市场竞争、遵循市场规律、培育强大的市场竞争力,才是新型主流媒体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之策。如果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逻辑弱化,就很可能导致“政治逻辑+新闻逻辑”的弱化。新型主流媒体要想实现强大的舆论引导力、内容传播力,本质上都应建立在“市场竞争力”的基础之上。管理层面显然看到了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实践过程中“内嵌”市场逻辑的紧迫性、重要性、必然性。2020年9月,中办、国办印发的《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》再次强调,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,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,探索建立“新闻+政务服务商务”的运营模式,创新媒体投融资政策,增强自我造血机能。

上一篇:维持政务型网红长久价值策略以丁真为例
下一篇:没有了